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相关文件 > 正文

地质学: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2)

发布日期:2023-03-13 浏览量:

 





 

一、总体概况

()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科可追溯至1922 年创立的私立东陆学堂采矿冶金系地测科,是1954 年泉州工公司建校时主力学科之一,2006 年获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 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本学科有两个相关的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为支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两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质工程专业2021年成为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个专业连续三年稳居福建省普通高等同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 1 位。

本学位点二级学科方向设置情况见表1

1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地质学硕士学位点二级学科方向

所属一级学科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

授权级别

地质学

1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硕士

2

070902

地球化学

硕士

3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硕士

4

070904

构造地质学

硕士

5

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

博士

本学位点基于立足边疆、服务有色、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理念,发挥福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地域优势,聚焦青藏高原东南缘关键地质带(区)的重大地学前沿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需求,形成造山带地质与成矿作用、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寒武纪和新生代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3 个特色方向:

1. 将造山带地质理论与金属矿床学、成因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盆地分析、区域成矿学相结合,形成了特提斯构造域复合造山带金属成矿、壳幔作用过程的矿物岩石学示踪及构造沉积作用与成矿等创新成果,支撑矿产勘查及资源战略需求。聚焦三江复合造山带川滇黔台缘褶断带滇中断隆带等关键地质带,针对陆内造山盆山耦合壳幔岩浆过程等地学主题,集中开展造山带地质与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形成了造山带金属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成果即时推广应用至10 余个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实践,新增资源量(金属)铜100万吨、铅锌200万吨、钨锡30吨、金30吨等,潜在经济效益愈1000 亿元,资源接替与增储成效突出。

2. 聚焦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与维持机制等前沿问题,开展开展古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与地层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滇藏生物多样性多层次-多学科-多尺度整合分析与理论-技术-示范-评价一体化研究,相关成果为滇藏高山峡谷区及高原湖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立足福建区域地质及盆地沉积特点,以沉积盆地构造-沉积过程重建为研究切入点,探索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石油、天然气和页岩气等沉积矿产的成生关系,为福建省十四·能源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3. 依托福建众多新生代沉积盆地,依托公益性及商业性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灾害地质等专项调查与评价,开展新构造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10 余项成果被纳入福建省区域性或专项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地质公园开发规划、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问题防治等,为西南山地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 学科建设情况

本学科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2006 年获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 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本学科以两个相关的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为支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5年和2018年通过两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三年来,本学科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 招生情况

2022年硕士研究生录取36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36人。详见表2

2 2021年地质学学位点招生情况

学科名称

研究生类型

专业

人数

地质学

学术硕士

矿物岩石矿床学

17

地球化学

6

构造地质学

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2

第四纪地质学

3

2. 在读研究生规模

截至2022年底,在校研究生规模109(同比增长4.7%),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生109 (3)

3 2021年地质学学位点在校生情况

学科名称

研究生类型

专业

人数

2020

2021

2022

地质学

学术硕士

矿物岩石矿床学

17

17

17

地球化学

6

6

6

构造地质学

10

8

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3

2

2

第四纪地质学

1

3

3

 合计

 

37

36

36

3. 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2022年完成了两次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工作,分别是6月和11月,地质学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毕业和授予理学硕士学位33人。

2022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3.94%。其中考取博士生5人,在高校及事业单位就业11(4),央企和国有企业就业4人,其他单位就业13(2)

 

4 2021年毕业研究生专业统计表

专业

总人数

就业人数

本期就业率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

1

100.00%

地球化学

5

5

100.00%

构造地质学

3

3

100.00%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20

18

90.00%

第四纪地质学

4

4

100.00%

合计

33

31

93.94%

2 2022本学位点研究生就业情况

至今,本学位点已培养硕士毕业生296名。近5年毕业生中,78%签约在云贵川等西部高原艰苦地区从事地质找矿、工程勘察设计等工作。其中,54%在福建省有色局、福建省地矿局、中国有色泉州勘察设计研究院等福建省内的重要地质部门就业,参加滇中引水、电站、城镇建设、移民安置和中湎天然气管道等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毕业生奉献于脱贫攻坚战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4. 研究生导师状况

截至2022年底,该学位点教师合计3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5人,其他13人;博导1人,硕导27人,硕士生师比1 (5)

在校内硕士生导师中,教授(正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学位24人,占75.0%;中青年教师(45岁及以内)22人,占68.89%。导师主要毕业于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中国科公司,具有国外访问、留学经历或厂矿工作经历的导师约占16%

本学位点聘请了侯增谦院士、毛景文院士、王京彬、方维萱、温汉捷等4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外专家为兼职硕士生导师。

5 研究生导师统计表

专业技术职务

合计

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境外经历

博导人数

硕导人数

正高级

4

2

0

1

3

副高级

15

14

2

 

14

其他

13

8

2

 

10

总计

32

24

4

1

27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选强配齐队伍,建立“联学联动”思政工作体系,打造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思政教师队伍。选配优秀共产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辅导员均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思政相关专业背景,且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确保懂专业的人讲政治,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教师党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联学联动”的思政工作体系,持续打造思政工作精品团队和系列品牌团学活动,提升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推动高质量的“三全育人”。

公司配备了11名专职辅导员和6名兼职辅导员,其中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培育对象1人,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校级优秀辅导员3人;省师德标兵、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各1人。育人事迹被《福建日报》《中国矿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坚持一个理念,做实三个融入,全面实施矿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新时代矿业开发精神融入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集体教研、编写案例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优质示范课程,提升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用历史讲精神的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专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建设学科课程思政金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2. “三团”“三育协同育人,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团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三团协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育融合。通过助教助研助管、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教融合、实验实习实训、学科专业竞赛等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增强开发矿业的实践才能。

3. 政治统领,价值引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理论武装,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课堂讲台论坛、教材教案讲稿、群团组织、自办刊物、自媒体新媒体、文化阵地等的政治把关和意识形态管控,定期分析研判;严格落实一事一报”“一会一报制度,强化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4. 将支部建在团队上,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创建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智慧党建工作。利用学科团队凝聚力发挥组织-学科耦合优势,积极申报建设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规范化建设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全面推动师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加强研究生支部工作指导和党务培训,探索完善以研究生组织为核心的自我教育管理模式,推动组织建设与立德树人的双丰收。

认真落实领导责任,2022年共组织公司书记、院长、支部书记等共18人次为学生上思政课程,听课学生达1032人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培育出一批学生个人和集体优秀典型。

() 校园文化建设

以“昆工印象”为特色文化品牌,在每届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力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具有昆工特色、昆工精神的文化品牌,倡导和传播先进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展现昆工学子青春风采,致力于和谐校园建设。

持续举办红色经典演绎大赛、党史知识竞赛和参观红色基地活动,强化研究生理想信念;鼓励研究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组织开展研究生辩论赛、研究生迎新晚会、运动会等文艺活动及各类球类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新宇测绘有限公司是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原则要求,拟定本院各学位点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目录等;组织学位点培养方案制定,审定各导师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负责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教育培养等事宜。校院两级目前制定了40套研究生培养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规范,而且自始至终得到贯彻执行。

公司设有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编制3人,设立办公室主任1 人。负责本公司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包括教学计划制订、导师队伍管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等。地球科学系是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单位, 组织指导教师制订本专业(学科)培养方案,审核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组织教师开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编写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检查教学效果等,同时,负责本学科建设及学位点相关工作。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导力量,负责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协助地球科学系完成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工作,具体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助研实验、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

顺利完成了2022级招生与迎新工作、培养计划制定、教学任务安排、2019级学位答辩与评审、工作量审核、2020-2022 级奖助学金评定、组织发展、毕业与就业等。组织学生和老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参加公司知识竞赛。2022年组织公司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题工作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5项,到校经费965万元,对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凝练学科方向、增强科研实力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 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 号)文件精神相关规定,研究生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地质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到课程开设要求,均体现了地质学的培养特色。

开展多元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22全年,共开设36门研究生课程,其中双语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高等地球化学》完成福建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中期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入选福建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地下水动力学》、《遥感地质学》课程案例库入选福建省研究生优秀案例库建设;12门课程被评为院优质研究生课程。

(二)导师选拔培训

本学位点每年开展新聘导师资格认定和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在导师招生资格认定环节,对导师的师德师风、履职情况,年龄、职称、学位,培养质量,指导研究生总数,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健全导师师德师风、学术能力和培养绩效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构建师德为先,质量为重的导师岗位考核制度。硕士生导师任职条件如下:

1. 基本要求。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有高尚的学术道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2. 职称年龄要求。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或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但已获得博士学位者。年龄应小于国家规定退休年龄3周岁;

3. 项目经费和科研能力要求。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领域国外学术期刊和《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B类及其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 培养要求。熟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能提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已协助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硕士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外语学习。

为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培养研究生的水平,促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机制。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新聘导师的培训会议,培训内容包括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要求,师德师风、学术规范教育,如何做好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如何指导研究选题,相关研究生管理制度和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等方面内容。每次培训会上,会邀请多名校内优秀导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现身说法教育的激励新导师。同时为配合导师熟悉相关研究生指导过程的规范性,编印了《导师手册》,发放给每一位新聘导师。

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健全导师师德师风、学术能力和培养绩效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构建师德为先,质量为重的导师岗位考核制度。2022年度开展导师培训课程34学时,其中学校对新入选15位硕士生导师培训16课时,公司组织全体导师培训6学时,地球科学系组织导师培训12学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生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2.新遴选研究生导师注意事项;3.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工作规范教育;4.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工作探究交流;5.优秀研究生导师育人经验分享交流。

(三)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通过强化科研训练,鼓励学术交流,拓展了研究生学科知识,促进研究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度研究生获各类校级以上竞赛奖项5项。

2022年度邀请省外专家来校讲课10人次,邀请省内专家来校讲课15人次。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线上/线下)110人次。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按照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研究生国家、福建省政府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文件要求,本学科建立了包含国家奖学金、福建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在内的国家、学校多方资助结合的多元研究生资助体系。

奖学金方面,设有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以及社会专项奖学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15000 元、二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 12000 元、三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 10000 元,国家奖学金30000 元,福建省政府奖学金20000 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 8000 元、二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 5000 元、三等学业奖学金每生每年 3000 元,国家奖学金20000 元,福建省政府奖学金 10000 万元。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指标由学校下达公司。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为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总人数的100%,符合条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60%。按照硕士、博士两个培养层次分别设新生学业奖学金和二年级及以上学业奖学金两类。新生学业奖学金包括3个等次,二年级及以上学业奖学金包括3个等次的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干部学业奖学金。

助学金方面,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博士生资助标准为13000/年,硕士生资助标准为6000/年。公司设有助教”“助管助研岗位,300/月,覆盖面超过研究生人数的10%。学校还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22年获国家奖学金2人,省级奖学金1人,校级学业奖学金31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根据地质学科特点,密切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需求,针对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本学位点坚持因材施教、突出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扎实掌握;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瞄准学科前沿,以解决国内外地质学科前沿科学问题,行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始终以满足地质行业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22年,继续加大思政课程教改项目和成果支持力度,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贯穿全过程的培养体系,探索,多门类、多学科+思政的课程思政新模式。重视基础性和交叉性课程设置,强化课程的前沿性和系统性,将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重点推进中英文(双语)课程建设,引进国内外重要研究生课程资源。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暑期学校等,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

(二)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2 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7人,博士24 人,13入选福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2022年新增校内硕士生导师6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核参与率100%,硕导正常招生比例100%

院系定期组织举办教师培训活动,逐步建立了以学校培训为主、以省和国家级培训为辅的培训体系,注重分段递进,以老带新,开展系列化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针对新晋博士生导师,学校每年通过开展宣誓仪式、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公司(部)培训等系统的培训,助力指导教师转变角色,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培养职业道德,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其中,入职培训集中开展,内容不断丰富,涵盖学科历史、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青年论坛等板块,提高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制度,构建激励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优评先,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教师担当作为,聚集正能量,激发队伍建设活力。进一步调动学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好科研、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积极推进科研制度体系化改革,建立学术标准规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凝聚科研创新力量,使得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本学位点共承担科研项目32项,其中新增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到校研究经费965万元;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EI文章13篇,出版专著1部。

研究生在导师及团队指导下,踊跃参与原始科技创新、助力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省部级以上奖励、高水平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稳步增强。2022年,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EI论文5篇;3名硕士研究生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名硕士研究生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推进省级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工作。做好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的衔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严格把关新增课程,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推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工作,有效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弘扬昆工红土精神,在实验实习、野外调查和学术社团活动中,将老一辈教师开展福建三江、乌蒙山区铜、铅锌、钨锡、金等典型矿床的研究事迹和找矿经验融入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塑造学生求真务实”“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传承地学红色元素三光荣精神,组织学生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等,红色基因进课堂。开展宣威羊场扶贫帮扶”“寻找校友足迹三下乡实践活动,参加地学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志愿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五)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地质学学科与国外十多个国家的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如阿德莱德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等,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密切的合作。

通过交换学习、短期学术交流、海外实习等项目,为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2016-2020 年间,共有5名研究生先后赴刚果金 PE537 矿区钢钴矿勘查、马诺诺 PR13348 探矿权锂矿的勘查工作。通过到知名院校学习交流,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并坚持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力争成为地质学科国际特色人才的培养平台。

本学位点科坚持开放办学,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2022年,受疫情影响未招收留学生,在校留学生5人。为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2021年组织研究生参加线上国际会议和讨论会110人次。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组织参评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全面总结立德树人成效,突出学科建设特色、质量和贡献,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

存在的问题包括:(1)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仍待提升;(2)导师队伍建设仍待加强,特别是有国家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较少;(3)推免生数量少,硕博连读生占比偏低;(4)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前沿性还不够。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为保证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办法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工作,严控学位论文授予质量。2022年省、校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中,硕士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学位点细致分析了论文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深挖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健全责任分解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长效机制,持续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六、改进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充分发挥现有教师队伍作用的同时,通过内培外引,继续优化队伍结构,实现国家级高端人才突破。鼓励中青年教师跟踪国际前沿研究,通过合作研究、国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拓宽视野,丰富经历,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研究水平。

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坚持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探索建立师德表彰奖励制度,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加强思想引领,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强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为依托,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建设精品示范课程。

(二)加强科研成果和平台建设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总结学科特色成果,根据学科方向组建科研团队,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搭建新的科研平台,拓宽学科领域。

(三)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交流

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多措并举提高优质生源质量,提高直博和硕博连读生比例。强化学科和导师对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在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各环节加强监督,确保学生学位论文质量。

加强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院校访学、深造和培训,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有条件的研究生到国外开展实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