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相关文件 > 正文

地质学: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

发布日期:2023-03-13 浏览量:


 

1.本报告按自然年度编写。

2.学位授权点代码、名称和授权级别按《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方案》中的参评名单填写。

3.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

4.纸张限用A4,正文统一用仿宋GB2312四号字体,行间距25磅。


一、学位授权点简介

()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科可追溯至1922 年创立的私立东陆学堂采矿冶金系地测科,是1954 年泉州工公司建校时主力学科之一,2006 年获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 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本学科有两个相关的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为支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两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两个专业连续三年稳居福建省普通高等同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 1 位。

() 学科建设情况

本学科聚焦青藏高原东南缘关键地质带(区)的重大地学前沿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需求,以现有的学科研究方向为核心,加强资源配置,凝炼造山带与成矿、新构造运动与资源环境效应、寒武纪和新生代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等优势特色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稳定、吸引、会聚、激活人才组建稳定的特色方向团队,拓宽、创新现有学科(专业)方向。

本学科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以两个相关的本科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为支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5年和2018年通过两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三年来,本学科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具有爱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具备坚实和系统的地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宽广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独立从事地质学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地质学专门人才和科研骨干。不断探索符合西部区域特点的复合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 学位标准

本学位点授予学位的标准如下:

1. 本学科硕士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总学分达到《培养方案》规定要求;

2. 达到本标准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基本素质和学术能力要求;

3. 经历开题报告、野外调研、综合研究、学术交流及中期检查报告等完整科学研究训练,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经预答辩、匿名评审和学位论文答辩,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4. 申请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成果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在《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术期刊分类目录》核心B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2) 在学期间,以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发明内容,授权以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为专利申请人的国内外发明专利1件(学生中排名第一,导师排名为第一)。

(3) 在学期间,以排名第一身份获得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认定的与本学科相关的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及以上奖项1项及以上。

(4) 在学期间,主持并结题与硕士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地厅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项及以上。

(5) 在学期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及以上。

港澳台学生及国际学生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研究成果须满足下列要求: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均为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在《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核心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本学位点的拥有5个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详见表1

1 学术学位授予表

所属一级学科

序号

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授权级别

地质学

1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理学硕士

2

070902

地球化学

理学硕士

3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理学硕士

4

070904

构造地质学

理学硕士

5

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

理学硕士

本学位点基于“立足边疆、服务有色、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理念,发挥“福建天然地质博物馆”的地域优势,聚焦青藏高原东南缘关键地质带(区)的重大地学前沿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需求,形成造山带地质与成矿作用、新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寒武纪和新生代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3 个特色方向:

1. 将造山带地质理论与金属矿床学、成因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盆地分析、区域成矿学相结合,形成了特提斯构造域复合造山带金属成矿、壳幔作用过程的矿物岩石学示踪及构造沉积作用与成矿等创新成果,支撑矿产勘查及资源战略需求。聚焦“三江复合造山带”、“川滇黔台缘褶断带”、“滇中断隆带等关键地质带,针对“陆内造山”、“盆山耦合”、“壳幔岩浆过程”等地学主题,集中开展造山带地质与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形成了造山带金属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成果即时推广应用至10 余个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实践,新增资源量(金属)铜100万吨、铅锌200万吨、钨锡30吨、金30吨等,潜在经济效益愈1000 亿元,资源接替与增储成效突出。

2. 聚焦“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与维持机制”等前沿问题,开展开展古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与地层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滇藏生物多样性“多层次-多学科-多尺度”整合分析与“理论-技术-示范-评价”一体化研究,相关成果为滇藏高山峡谷区及高原湖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立足福建区域地质及盆地沉积特点,以沉积盆地构造-沉积过程重建为研究切入点,探索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石油、天然气和页岩气等沉积矿产的成生关系,为福建省“十四·五”能源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3. 依托福建众多新生代沉积盆地,依托公益性及商业性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灾害地质等专项调查与评价,开展新构造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10 余项成果被纳入福建省区域性或专项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地质公园开发规划、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问题防治等,为西南山地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2 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7人,博士24 人。师队伍主要来自于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中国科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国内外高校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多位教师具有国外访问、留学经历或厂矿工作经历,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在学术背景、学位层次、职称水平、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等方面配置合理。师资队伍详见表2

2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地质学一级学科师资队伍状况表

专业技术职务

合计

35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60

61岁及以上

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境外经历人数

博导人数

硕导人数

正高级

4

0

0

3

1

0

2

0

1

3

副高级

13

0

3

3

2

0

12

1

0

12

其他

15

1

10

3

0

0

8

1

0

10

总计

32

1

13

14

3

0

22

2

1

25

学缘

结构

最高学位获得单位(人数最多的5)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

中国科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大学

南京大学

人数及比例

2059.4%

515.7%

36.3%

13.3%

13.3%

生师比

在校博士生数

0

在校硕士生数

102

专任教师生师比

3.2:1

研究生导师生师比

3.9:1



















此外,本学位点与中国地质科公司地质/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公司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有色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局、福建有色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建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建铜业集团、福建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了侯增谦院士、王京彬、方维萱、温汉捷等43位校外兼职研究生导师。

四、人才培养情况

() 研究生招生

本学位点具有完备的招生选拔制度,在本科生的考研动员报告、报名、初试、复试和录取等各个环节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组织和实施。

2022年本学位点共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人,其中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方向17人,地球化学方向6人,构造地质学方向8人,古生物学方向2人,第四纪地质学方向3人。“双一流”高校生源7人,占19.4%;本校生源7人,占19.4%;其他高校生源22人,占61.2%27人来自于本学科,9人来自于其他相近学科, 跨学科比例为22.2%

 () 思政教育

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内涵,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意识形态管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思政队伍建设,实现“三全育人”。

1. 课程思政改革

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演化、成矿作用与环境生态等热点科学问题研究案例,在“地球科学前沿讲座”等课程中,采用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地学“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爱国情怀”“人文素质”,传承“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三光荣”和“四特别”专业精神。通过著名地质学家事迹专题讲座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形式,增强学生政治素养,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并转化为专业情感认同。

2. 社会实践

弘扬昆工“红土精神”,在实验实习、野外调查和学术社团活动中,将老一辈教师开展福建三江、乌蒙山区铜、铅锌、钨锡、金等典型矿床的研究事迹和找矿经验融入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塑造学生“求真务实”“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传承地学“红色元素”和“三光荣”精神,组织学生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等,“红色基因”进课堂。开展“宣威羊场扶贫帮扶”“寻找校友足迹”等“三下乡”实践活动,参加地学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志愿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3.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实行“教师自查-学科审查-公司审批”的三级联动机制,建立意识形态研判、处置预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辅导员的监管责任意识,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固;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秉承“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学科肩负教材选编、国际交流、论坛讲座、线上线下开放课程等关口的审查责任;公司负责审批、考核,保证校园意识形态安全。

4. 基层党组织建设

将支部建在教研室、科研团队上,设置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落实“双带头人”制度,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政工团齐抓思政工作,并通过学习强国、云岭先锋等平台开展党员学习活动,支部建设达到福建省党支部规范化标准。

5. 思政队伍建设

构建“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三位一体的思政队伍,具体由思政教师、学术骨干、企业领导担任班级导师,教师定期接受省、校级培训,入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建立学业教师思政教育成果交流机制。

() 课程教学

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 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 号)文件精神相关规定,研究生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地质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到课程开设要求,均体现了地质学的培养特色。

本学位点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外语等5门必修课共7学分,学科基础课14门按二级学科方向必修共12学分,学科专业课共30门课程至少选修10学分,必修环节(学术活动)2学分,总学分不得低于31学分。本学位点从课程设置、大纲编写、课堂检查、问卷调查、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2021-2022学年,共开设36门研究生课程,其中双语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高等地球化学》完成福建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中期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入选福建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地下水动力学》、《遥感地质学》课程案例库入选福建省研究生优秀案例库建设;12门课程被评为院优质研究生课程。

() 学术训练

本学位点注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术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要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熟练、正确、规范地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述、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能应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学术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在研究选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发表等方面给予深入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水平。

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应参加本学科国际学术会议1次或全国学术会议2次,并展示学术成果,正确表达学术思想;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参加5次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并至少1次通过学术论文、论文摘要、公开演讲或展板形式在会议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强化科研训练,鼓励学术交流,拓展了研究生学科知识,促进研究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度邀请省外专家来校讲课10人次,邀请省内专家来校讲课15人次。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线上/线下)110人次。

() 论文质量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学校颁发了《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位授予细则》、《关于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科研成果的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管理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审批程序的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与奖励办法》等10余部规章制度,从开题、中期检查、文本规范、论文评阅、毕业答辩、论文抽查、成果认定等环节加强管理和监督。本学位点学位论文既有立足于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基础研究型论文,也有着眼于解决实际地质科学和技术前沿问题的应用研究型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2022年,在教育部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和福建省学位办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过程中,本学科学位论文全部通过,合格及以上100%

() 研究生获奖与学位授予情况

本学科根植红土,情系有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融入、服务于矿业绿色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2022年获国家奖学金2人,省级奖学金1人,校级学业奖学金31人,2022年度研究生获各类校级以上奖项5。毕业论文校级及以上优秀率超10%,在校生人均发表1篇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人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2篇论文获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在硕士生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全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送审、答辩等环节,经公司和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 通过后,可收授予地质学理学硕士学位。

2022年,本学位点毕业并授予学位硕士研究生33人。

() 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在研究生学制范围内开展工程教育讲座,主要聘请具有行业背景的矿山企业、地勘单位或研究院所人员就“矿业形势与职业规划”作演讲和报告。每年与用人单位举办多场人才招聘会,并且在实际工程课题研究中为研究生提供了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为研究生双向选择就业实现对接。

2022年,毕业研究生就业人数为33人,2022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3.94%。其中考取博士生5人,高校及事业单位就业11人,国有企业企就业4人,其他单位就业13人。

至今,本学位点已培养硕士毕业生296名。近5年毕业生中,78%签约在云贵川等西部高原艰苦地区从事地质找矿、工程勘察设计等工作。其中,54%在福建省有色局、福建省地矿局、中国有色泉州勘察设计研究院等福建省内的重要地质部门就业,参加滇中引水、电站、城镇建设、移民安置和中湎天然气管道等“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毕业生奉献于脱贫攻坚战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五、培养环境与条件

本学位点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拥有20个实验室及工作室,总面积达2500m2,拥有等离子质谱仪、同位素比质谱仪元素分析系统、雷尼绍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地质包裹体热成像系统等一系列地质专业仪器。

拥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普中国”共建基地,拥有省部级平台:福建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学科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配给基地,中国有色工业协会三江成矿系统找矿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三江成矿作用及资源勘查利用重点实验室等(表3);

3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地质学一级学科省部级以上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1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福建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2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福建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

3

省级工程实验室

福建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

4

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

西部地区重点成矿带矿产地质与地质环境实验室

5

省级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

福建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公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6

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

福建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

省级分析测试中心

福建省分析测试中心

8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研究中心

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成矿系统找矿工程研究中心

9

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学位点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表4);

4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地质学一级学科省部级人才团队一览表

序号

团队类别

团队名称/研究方向

1

福建省创新团队

福建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创新团队

2

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

福建省高校成矿动力学与隐伏矿预测创新团队

3

国土资源部创新团队

西南三江成矿规律与找矿科技创新团队

4

福建省博博士生导师团队

造山与成矿博士生导师团队

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图书馆藏书近321.3余万册(含院系资料室),中外文纸质期刊480多种,数字资源库160个。全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290余万册(含院系资料室),中外文报刊5500多种,学科范围涵盖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各个方面,载体类型包括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形成以理工为特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文献资源体系,能满足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为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

上述培养平台的搭建,为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提供了良好支撑,实现了统一招生、多渠道培养的目的。

六、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力

本学科坚持“面向资源环境应用领域、服务有色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传承地质科学文化”的发展定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

1. 造山带金属成矿理论创新,支撑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聚焦“三江复合造山带”“川滇黔台缘褶断带”“滇中断隆带等关键地质带,针对“陆内造山”“盆山耦合”“壳幔岩浆过程”等地学主题,集中开展造山带地质与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形成了造山带金属成矿理论和勘查模型,成果即时推广应用至10 余个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实践,新增资源储量(金属)铜100万吨、铅锌200万吨、钨锡30吨、金30吨等,潜在经济效益愈1000 亿元,资源接替与增储成效突出。

2. 盆地构造-沉积过程重建,为福建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以沉积盆地构造-沉积过程研究为切入点,立足福建区域地质特点,探索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石油、天然气和页岩气等沉积矿产的成生关系,服务于福建省“十四·五”能源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3. 新生代生物多样性识别成果,指导滇藏高山峡谷区及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聚焦“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与维持机制”等前沿问题,开展滇藏生物多样性 “多层次-多学科-多尺度”整合分析与“理论-技术-示范-评价”一体化研究,相关成果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4. 新构造与环境效应综合研究,为西南山地工程建设提供支撑。开展公益性及商业性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灾害地质等专项调查与评价,10余项成果被纳入福建省区域性或专项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地质公园开发规划、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防治等。

5. 典型地质资源库建设,服务于福建高原特色地学科普。立足地学博物馆、实践实习基地及校企产学研基地等典型地质资源及综合研究成果,构建典型地质资源库,并借助中央及福建电视台、网络及纸质媒介,普及地学知识,推介世界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特色地质资源,不断扩大服务受众面。

近年来,本学位点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的攻关,并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应用技术研究。2022年,本学位点共承担科研项目32项,其中新增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年度到校研究经费965万元;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EI文章13篇,出版专著1部。

七、对外合作交流与国际化

本学位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立足福建,面向南亚东南亚中心定位,积极开拓渠道,先后与国外十多个国家的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如阿德莱德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等,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密切的合作。每年通过交换学习、短期学术交流、海外实习等项目,为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2016-2020 年间,共有5名研究生先后赴刚果金 PE537 矿区钢钴矿勘查、马诺诺 PR13348 探矿权锂矿的勘查工作。通过到知名院校学习交流,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开阔眼界,培养了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并坚持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力争成为地质学科国际特色人才的培养平台。

本学位点坚持开放办学,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2022年,受疫情影响未招收留学生,在校留学生5人。2022年组织研究生参加线上国际会议和讨论会110人次。

八、管理与服务

() 导师选拔培训

本学位点每年开展新聘导师资格认定和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在导师招生资格认定环节,对导师的师德师风、履职情况,年龄、职称、学位,培养质量,指导研究生总数,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健全导师师德师风、学术能力和培养绩效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构建师德为先,质量为重的导师岗位考核制度。硕士生导师任职条件如下:

1. 基本要求。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有高尚的学术道德,有较高学术水平,能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2. 职称年龄要求。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务,或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但已获得博士学位者。年龄应小于国家规定退休年龄3周岁;

3. 项目经费和科研能力要求。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近三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专业领域国外学术期刊和《泉州新宇测绘有限公司学术期刊分类目录》的B类及其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 培养要求。熟悉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能提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已协助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硕士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外语学习。

为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培养研究生的水平,促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机制。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新聘导师的培训会议,培训内容包括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要求,师德师风、学术规范教育,如何做好研究生的良师益友,如何指导研究选题,相关研究生管理制度和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等方面内容。每次培训会上,会邀请多名校内优秀导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现身说法教育的激励新导师。同时为配合导师熟悉相关研究生指导过程的规范性,编印了《导师手册》,发放给每一位新聘导师。

2022年度开展导师培训课程34学时,其中学校对新入选15位硕士生导师培训16课时,公司组织全体导师培训6学时,地球科学系组织导师培训12学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生导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2.新遴选研究生导师注意事项;3.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工作规范教育;4.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工作探究交流;5.优秀研究生导师育人经验分享交流。

() 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选强配齐队伍,建立“联学联动”思政工作体系,打造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思政教师队伍。选配优秀共产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和学业导师,辅导员均具有中高级职称和思政相关专业背景,且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确保懂专业的人讲政治,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教师党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联学联动”的思政工作体系,持续打造思政工作精品团队和系列品牌团学活动,提升组织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推动高质量的“三全育人”。公司配备了11名专职辅导员和6名兼职辅导员,其中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培育对象1人,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校级优秀辅导员3人;省师德标兵、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各1人。育人事迹被《福建日报》《中国矿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坚持一个理念,做实三个融入,全面实施矿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的新时代矿业开发精神融入到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集体教研、编写案例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优质示范课程,提升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用历史讲精神的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专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建设学科课程思政金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团”“三育”协同育人,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团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三团”协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育”融合。通过助教助研助管、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教融合、实验实习实训、学科专业竞赛等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能力,增强开发矿业的实践才能。

政治统领,价值引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理论武装,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课堂讲台论坛、教材教案讲稿、群团组织、自办刊物、自媒体新媒体、文化阵地等的政治把关和意识形态管控,定期分析研判;严格落实“一事一报”“一会一报”制度,强化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认真落实领导责任,2022年共组织公司书记、院长、支部书记等共18人次为学生上思政课程,听课学生达1032人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培育出一批学生个人和集体优秀典型。2022年召开全院学生工作大会、研究生座谈会、学生党支部会议、班团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会、学生干部培训会以及年级会等共计30余次,及时传达党的大政方针、学校和公司重要举措,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生活需求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校园文化建设

以“昆工印象”为特色文化品牌,在每届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力打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具有昆工特色、昆工精神的文化品牌,倡导和传播先进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展现昆工学子青春风采,致力于和谐校园建设。

持续举办红色经典演绎大赛、党史知识竞赛和参观红色基地活动,强化研究生理想信念;鼓励研究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组织开展研究生辩论赛、研究生迎新晚会、运动会等文艺活动及各类球类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管理服务

新宇测绘有限公司是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负责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原则要求,拟定本院各学位点研究生招生计划、招生目录等;组织学位点培养方案制定,审定各导师制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负责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教育培养等事宜。校院两级目前制定了40套研究生培养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规范,而且自始至终得到贯彻执行。

公司设有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编制3人,设立办公室主任1 人。负责本公司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包括教学计划制订、导师队伍管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党团组织、学生会工作等。冶金系是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单位, 组织指导教师制订本专业(学科)培养方案,审核研究生培养计划,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组织教师开设研究生学位课程,编写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定期检查教学效果等,同时,负责本学科建设及学位点相关工作。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导力量,负责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协助地科系完成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工作,具体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助研实验、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

2022年顺利组织完成了招生工作、培养计划制定、教学任务安排、2019级学位答辩与评审、工作量审核、2020-2022级奖助学金评定、组织发展、毕业与就业等。组织学生和老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参加公司知识竞赛。2022年组织公司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题工作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九、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各二级学科方向师资不平衡;缺乏高层次高水平学术人才,建议引进或自行培养学术领军人才;

2.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有待突破;

3. 优质生源人数较少,有等加强;

4. 受疫情原因,国际交流活动偏少

 () 持续改进计划

1. 加大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力度和速度,未来5年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提供高起点学术平台,组建高效率创新团队,人才引进时,加强对师资力量较弱的学科方向倾斜;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育青年学术创新团队;

2. 加强重大基础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研究,争取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实施“走出去”计划,加强与矿山企业的交流与回访;

3. 进一步实施优质生源计划,加强宣传,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水平。